自我保健 -新興的第四醫學

自我保健-新興的第四醫學

針對現代人群中出現的健康“第三狀態”,醫學界也有了新的研究,即所謂的“第四醫學”--自然保健醫學的研究和發展。有人提出,自我保健工程是現代健康的主旋律。

“第四醫學”比較於第一醫學(臨床醫學)、第二醫學(預防醫學)、第三醫學(康復醫學),其理論與實踐方法的最大不同點是,它不再僅僅以病和病人和准病人為物件。第一、二、三醫學強調的是其專業技術服務,而“第四醫學”則在以前三大經典醫學發展的基礎上,更加強調自我防護,宣導科學的自我保健,包括自我保健醫學方法的應用。

當前,國內外醫學界正在進行“醫學目的”的學術討論。主要是從醫學論理角度提出醫學應以提高生命品質為目的,而不局限於以“消除疾病,挽救生命”為目的。這種醫學目的這實際轉變,除涉及醫學論理和法律問題之外,還需要靠醫學本身的發展才能實現。

阿維森納曾給醫學下過這樣的定義:“醫學是如何維護健康的技藝和健康喪失時使之恢復的技藝。”但是在醫學的發展中,許多醫學家往往只側重于這個定義的後半部,而忽視了前半部。所謂醫學目的之轉變,無非是將醫學發展的側重點轉向阿維森納定義的前半部而已。目前,我國學者提出了“全域性醫學發展”新概念。其含義是指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與自我保健醫學同步發展,其關鍵所在是創建和發展自我保健醫學。

自我保健是人們為了自身(個人與他人)的健康利益(增進健康、預防疾病、醫治病痛),自我發現、自我保護、自我處理或協同醫生自我治療的一種保健行為方式。

自我保健服務是非職業性衛生保健服務。在這裡,人們從醫療服務機構的被服務變成自身健康的自我服務者。它具有自身特點的衛生保健理論、內容和服務方式,是一個不同於現有衛生服務體系的新體系。它所起到的健康效果是現有衛生服務體系難以達到的。

近幾十年來,人類患心臟病、腦血管病、癌症、精神性疾病、意外死亡、糖尿病等非傳染性的慢性病在明顯增加,這些疾病引起的死亡所占比例也在明顯升高。衛生部衛生統計資訊中心在<八十年代中國人健康狀況分析>一文中指出,影響我國人民健康水準的主要因素是(1)、人口老齡化;(2)、慢性疾病的危險性增加(3)、疾病流行模式轉變的結果是人群慢性非傳染病、退行性疾病的發病和死亡增加。而這些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與人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與人的精神、心理及性格、與人的社會環境因素密切相關。大量的流行病學資料表明,吸煙、不合理飲食、飲酒、生活不規律、缺乏鍛煉、精神緊張可引起這些疾病並帶來嚴重後果。這些疾病的發生、發展往往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常從兒童開始,疾病形成到發病常沒有明顯界限和明顯感覺,一旦發病,疾病和治療常伴隨終身。日前醫學上對這些疾病的治療常無良策,近幾十年來,也沒有突破性進展,因而,治癒率低、病死率高。

自我保健醫學提示人們,贏得健康自己。自己來保護自己的健康,這已成為我國保健發展的新趨勢。許多人認為,自我保健無非是跑跑步、做做操、常吃些營養補品、保持心情舒暢而已。其實這只是自我保健的一部分內容,它的全部內容應該是,利用自己所掌握的醫學知識和養生保健手段,在不住院,不求醫生、護士的情況下,依靠自己和家庭的力量對身體進行自我觀察、診斷、治療、護理和預防等工作;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建立起一套適合自身健康狀況的養生方法,以達到健身祛病、推遲衰老和延年益壽的目的。

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我們可以採取各種有效的措施來預防衰老,延緩衰老。影響人類壽命的因素很多,除先天的遺傳因素外,社會因素、自然條件、生活方式、營養、運動、醫療條件等後天因素都與此有關。特別是自我保健的實踐與健康長壽的關係更為密切。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人的健康長壽與遺傳因素的關係只占15%,社會因素占10%,醫療條件占8%,氣候條件因素占7%,60%取決於自己,可見自我保健多麼重要!

總之,自我保健就是將醫療、預防、康複合為一體的綜合性保健措施;就是利用醫學知識、簡便易行的治療和康復手段同危害身心健康的不良習慣、疾病以及衰老進行鬥爭,不斷地調整心理和機體平衡,使生活方式和習慣符合衛生保健的要求,提高綜合性的保健能力,達到身心健康和延年益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