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復健
復健是腦中風治療的重要內容,目的是幫助患者恢復失去的功能,從而幫助患者實現生活自理、提高生活品質、重新回歸社會。腦中風功能障礙的嚴重程度和患者恢復能力各有不同,而腦中風復健 治療通常可以幫助患者達到一個最好的功能恢復結果。
腦中風復健的組成
- 腦中風復健包括了以下內容:強化運動訓練以提高患者肌肉力量和協調性,幫助偏癱患者恢復行走能力。
- 溝通障礙的治療,幫助患者重新獲得聽說讀寫的能力。
- 轉移訓練,包括學習使用步行輔助具,如助行器或手杖及用以穩定和支持踝關節的矯形器(AFO)。
- 肢體活動範圍訓練,指採用運動訓練和其他的治療措施,從而減輕肌肉張力(痙攣)和擴大肢體活動範圍。
- 心理評估,包括一些關於認知的測試,專業的心理諮詢,參加幫助小組,必要時使用藥物治療。
- 強制性使用療法,指在使用受影響的肢體的同時,限制未受影響的肢體的使用,從而迫使患者使用受累的胳膊/腿,最終提高功能。
- 電刺激,包括使用電刺激促進無力的肌肉收縮,這種方法也可以幫助有些患者進行肌肉運動的再學習。
腦中風復健 開始的時機
腦中風復健開始的越早越好。臨床病情的穩定與控制危及生命的各種病情變化是前提條件。醫生需要採取相應措施預防腦中風的再發並減少相應的腦中風後併發症。如果這些措施已實行,患者住院期間的復健治療措施就應立即開始。復健開始的越早,患者重新獲得失去功能的可能性就越大。
治療持續時間
腦中風復建持續的時間取決於中風的嚴重程度和其相應的併發症。有些中風患者恢復非常快,但大多數患者需要長時間復健治療,一般是中風後數周或數月的時間。在恢復過程中,患者的復健計畫需要根據患者在學習的能力及需求作相對應的調整。根據患者恢復的程度,症狀的嚴重性及對治療的反應情況,復健治療的時間段作相對應的調整。
腦中風後復健是個長期的過程,有時候會使人產生一種沮喪的情緒。這些困難是常見並且正常的,堅定的決心和堅持的復健訓練可以幫助患者達到最大的功能恢復結果。
腦中風復健 治療的場所
腦中風患者大多是在住院期間就開始復健治療。但是根據患者病情需求,及對家庭方便的程度,可以選擇一下方式進行康復:
(1)住院復健模式,可以住院進行強化復健治療。
(2)門診復健模式,患者可以每天花費幾個小時的時間在門診復健治療室進行訓練。
(3)居家復健服務,這種服務方式是讓治療師上門到患者家裏做治療,這種比其他方式更靈活。,;;而重點在於患者有可能不能使用某些專業的器械治療。
影響腦中風康復效果的因素
因為腦中風患者的恢復因人而異,很難預測患者功能恢復的程度及進度。但是,總體來說,成功的腦中風康復取決於:
(1)腦中風的嚴重程度
(2)患者的動力和決心
(3)復健團隊的專業技能
(4)家庭親友的合作 — 家庭支援系統很大程度上影響患者的復健
(5)復健治療的時間 — 復健治療越早開始,康復效果越好
(6)在復健治療段時間以外仍然堅持復健訓練
腦中風患者早期復健6問
腦中風是供應腦部血液的血管性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復健對於中風患者的重要性,但很多患者家屬不知道該如何更正確地幫助患者進行復健治療,社區醫生不僅擔負著幫助患者復健的責任,還要承擔起教育大眾的任務。
1、何時開始復健訓練較好?
腦中風的早期復健應優先考慮安全性。關於腦中風的復健時機,國際上沒有明確的限定。一般認為腦中風發病後儘早復健,中風後14天內進行復健訓練是較為合適的,如果條件允許,病情穩定後72小時即可進行復健。
2、患者有哪些常見障礙點?
運動障礙: 運動障礙是指偏癱一側的上下肢不能活動、活動困難或不靈活,在早期,癱瘓的上下肢往往不能活動,其他人幫助患者活動時會感到患者的肢體很鬆軟,故醫學上又稱為軟癱或弛緩性癱瘓。隨著時間的推移,癱瘓的肢體可以稍稍活動,但往往也變得越來越僵硬(醫學上稱為痙攣),故又稱為硬癱或痙攣性癱瘓。即使後來能行走,也常常表現為特殊的“偏癱畫圈”步態。上肢的運動障礙,尤其是手的運動功能恢復更加困難。
感覺障礙: 常常表現為偏癱肢體的疼痛、麻木。有些患者的疼痛和冷熱感覺全部喪失,熱水袋燙傷了皮膚也毫無感覺。因此,在給患者用熱水洗腳時水溫不應該過高,用熱水袋取暖時應該用毛巾包好,以避免燙傷。
語言障礙: 有一部分偏癱患者,尤其是右側偏癱者,說話或交談時常常發生以下某一種或某幾種情況。
- 患者說話不清楚,即所謂口齒不清。醫學上稱構音障礙。
- 患者說不出話,或像打電報那樣斷斷續續地說出幾個單字。
- 患者聽不懂親人說的話,譬如說“張嘴喝水”,患者並不張口,只有將茶杯送到其嘴邊時才能張口。
- 患者有時既說不出話,又聽不懂別人說的話。
- 患者寫字困難或不能寫字,甚至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
- 患者看著字不會讀。
- 患者叫不出物品的名稱,如拿一茶杯放在其面前,問他:“這是什麼?”他往往會說:“這是喝水用的。”但就是叫不出“茶杯”的名稱。
吞咽障礙: 表現為流口水、餵食時食物常停留在口腔內、喝水嗆咳。遇到吞咽障礙的患者,喝水時要將其頭歪向肢體正常的一側,將食物加工成糊狀,這樣一般可以減輕吞咽困難。
3、常見併發症有哪些?
腦中風後的併發症有許多種,最常見的是肩關節半脫位、肩手綜合症,肺炎、下肢靜脈血栓及泌尿系統感染等併發症。
肩關節半脫位。多見於腦中風早期,半數患者可能發生,尤其在整個上肢處於軟癱期時。患者坐位或站立位時,由於重力的作用而使肩關節半脫位更加明顯,在肩部可以摸到一個凹陷。一旦發生,可採用以下治療方法:
- 患者臥床時應該採取正確的姿勢(見後),避免拉扯患者肩膀。
- 護理人員用指尖輕叩患側肩膀周圍的肌肉。
- 上肢負重訓練。
肩手綜合症。多見於腦中風後1~3個月。主要表現:
- 癱瘓的手部腫痛,以手背腫脹並呈粉紅色或淡紫色為常見,用手摸之有溫熱感。
- 患側手的關節屈伸困難。
- 後期則出現手部肌肉萎縮,手掌變平,手的運動功能永遠喪失。肩手綜合症的發生與腕關節長時間屈曲受壓、過度牽拉患手等有關。
具體治療措施:
- 保持良好的坐臥姿勢,避免患手長時間下垂。
- 加強患側上肢的被動和主動運動,以防止關節攣縮。
- 對於腫脹的手指可採用壓迫纏繞法,通常使用直徑1~2mm的線繩由遠端向近端纏繞手指,每個手指都纏繞一遍後,最後纏繞手掌。每天纏繞1~2次可獲得明顯效果。
4、最早的復健應在哪裡做?復健內容包括哪些?
早期復健訓練應該在醫院進行,必須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進行適量、有針對性的復健訓練。
腦中風患者早期一般肢體功能處於弛緩階段(指不能主動活動,且被動活動時沒有任何阻力)。早期復健的內容主要包括:肢位擺放,關節活動度訓練,動作轉移訓練,適度的主動、被動運動及基本的日常生活動作訓練,必要的床邊語言、吞咽、構音訓練、心理支持等,另外早期腦中風患者可以適當加入中藥、針灸、電刺激、理療等治療。
注意: 此期要注意肩關節的保護,防止上肢下垂過久致肩關節半脫位,防止肩手綜合症、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併發症。
5、家屬可參與哪些復健訓練?
定時變換體位:每兩個小時必須變換一次體位及進行拍背,以防止壓瘡及墜積性肺炎的形成。但翻身時注意防止牽拉患側肢體,防止引起肩關節半脫位或患肢痛。
關節被動活動:對於臥床病人,應進行維持和改善關節活動範圍的練習,這有利於保護關節功能,有助於誘發出主動運動。活動時注意手法要輕柔、緩慢,避免疼痛及異位骨化的產生。
根據活動形式可分為完全被動活動、部分輔助主動活動和主動活動。一般是從被動活動方式逐漸發展至主動活動方式,從近端關節到遠端關節的順序訓練。關節活動範圍練習可每天做兩次,每次10~20分鐘;全身各個關節向各個運動方向做全關節活動範圍的運動2~3次,每個關節10次左右。注意:每個關節的各個方向運動都要做。
對於有語言障礙的患者,可教他運用口語、文字、手勢、圖示等方式來理解和表達思想,提高與人溝通和交流的能力。
- 說名稱指物訓練又稱聽理解訓練。在患者面前擺放幾種常用物品,如碗、筷子、牙刷、鉛筆、毛巾等。訓練患者說出一件物品的名稱,讓患者指出實物。
- 出示實物說名稱訓練又稱言語表達訓練。訓練者從上述的常用物品中拿出一件,放在患者面前,讓其說出名稱。
- 數數訓練。讓患者從1開始數數,一直數到50。
- 識字圖卡訓練。讓患者讀認用圖與字匹配的識字卡,既可以指圖讀字,也可以讀字指圖。
- 利用手勢或表情進行訓練。如果上述訓練有困難,可以利用手勢或面部表情加強訓練效果。
以上這些簡單的復健方法家屬可以適當採用,但是每位病人都有其特異性,若適應證及尺度掌握不好,有可能會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損傷。所以,建議腦中風患者在專業的神經內科及復健醫師的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時機、正確的方法接受復健治療。
6、哪些錯誤觀念須糾正?
早期需多靜養,臥床時間長為宜。×
很多家屬認為靜養對患者最好,結果臥床時間過長,出現肺炎、壓瘡、靜脈血栓、肌肉萎縮等併發症,延誤康復時機,也為以後的復健工作增加了難度。
早期搬動患側肢體不必在意。×
很多患者到了後期都會有肩痛的症狀,這與早期護理過程中粗暴、快速拉扯患側上肢有關。所以早期需要搬動患者時,要關注患側肢體的位置,應托住肩胛骨處移動患者。
早期急於求成,認為不必在專業復健醫師指導下循序漸進進行復健訓練。×
例如, 患者還不具備獨自站立的能力,就急於要在別人輔助下練習步行,結果導致後期難以糾正的拖行步態,患側下肢肌肉萎縮,甚至導致關節損傷變形。
有些患者沒有接受專業的復健指導。例如,早期練習坐位時,因為偏癱側沒有力量,腰背部肌肉的力量也較差,會產生錯誤的坐姿。如此惡性循環,形成肌肉的力量失衡,後期復健糾正起來很困難。所以練習坐位時家屬可以在患側幫助患者,以保持雙側對稱的正確的坐姿,髖膝踝都為90度,軀幹頸部挺直。
只要根據書本介紹進行訓練即可。×
例如,早期肢位擺放很多書上都有介紹,但是那只是針對大部分弛緩期患者,肢體變僵硬後(出現張力)就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擺位,避免異常姿勢的產生,否則會加重異常姿勢。
有些患者會表現出只關注其一側的事物,就是我們所說的“偏側忽視”,那麼患者就會總是關注固定的某一側的人或物,與家屬交流時也總是在那一側。如果有這個問題要儘早發現,多在患者忽視的那一側給予一些刺激,有望早期糾正。
病人需照顧,不要讓他自己動手。×
患者有一定的運動功能以後,要讓患者試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就是我們說的訓練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復健治療師教的動作都很簡單,可以自己練。×
治療師為患者設計的每一個動作都是有明確目的的,去訓練患側肢體的自主活動能力,同時不能有健側肢體及軀幹的代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