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台北市的萬華醫院有個中風與腦創傷復健中心,由內科、外科、復健科以及中醫科的醫師針對病人的病情,設計一套完整的復健療程,包括高壓氧治療、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針灸、經絡推拿、電磁波、中草藥以及血壓、血酯、血醣的完美控制,進一步達到康復的目的,讓病人回歸社會、回歸家庭。
該中心處理中風與腦創傷的目的就是要減少災情的擴大,使那些瀕死的細胞活過來,讓壞死的細胞到最少的程度。持續的血氧供應對腦組織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血氧供應只要中斷數分鐘,腦部組織就會壞死。
該中心開辦拾年了,已治療過二百位病人,他們對運動、語言與認知功能康復的滿意度都非常高。一般所謂積極的療程大約需要三個月,在這期間要將尚未死亡但功能喪失的腦組織康復起來,恢復他們的基本功能。其後大約再復健治療一年左右。
腦中風是老年人的頭號殺手,據衛生署統計,台灣地區十大死亡原因第二名,僅次於惡性腫瘤。占全部死亡人數 18%,六十五歲以上老人計算,高達 21.7%,比惡性腫瘤 ( 14.1% )多。但近年來由於社會競爭的壓力,生活飲食的改變,中風病人的年齡層有下降的趨勢,目前五十歲以下的病人大約近百分之七、八。造成家庭與社會的龐大負擔。
腦中風是國內最常見而且很重要的疾病,所謂的腦中風,就是指腦部血管的病變,造成病人死亡或是言語或行動或是身體機能上的一些障礙。每年大約有三萬九千個人發生腦中風,中風以後存活率約70%,保守估計每年有三萬人” 活下來 ” 需要復健,其依國人腦中風的盛行率千分之六來看,台灣大約有十二萬個腦中風的人口,也就是說差不多有十多萬個家庭,必須照顧腦中風的病人。
有的病人認為先回家休養個半年一年後,再到復健科好好的復健治療一下,其實這樣已經太晚了,已經錯失掉了黃金時機,很多動作可能都已經定型,而且很難矯正。況且就算正常人躺在床上不動,很快,兩個禮拜肌肉就會開始萎縮,所以中風的病人,復健的時間不對,如果拖太久了才開始做,沒有抓住黃金時間,往往會造成肌肉萎縮,然後關節僵硬,很多韌帶彈性會差,變成耐力不好,肌力會減少。所以中風穩定後,就應該開始計劃,不能耽誤太久。所以愈早開始愈好,一般中風病人,三個月內就要完成復健的治療計劃,不要拖過半年,如果拖過半年就定型了,就很難去改它了。早一點開始的時機,是很重要的。
經過統計,中風病人中大約有10%可以恢復到幾乎和原來一樣,完全沒有什麼後遺症,大概有25%有輕微的後遺症,像是動作不靈活,有點麻木,動作慢,講話不流利,吞嚥有點慢;而大約有40%他會留下中度以上比較明顯的後遺症,像走路困難,他們需要一段時間的復健治療,最後大概有10%左右需要別人的養護照顧,沒有辦法自己料理生活。而大約有15%的人會死亡。
最近天氣溫差漸大,人和環境是一個整體,外界氣候的變化與中風的發生密切相關。惡劣的天氣可以使人體的血管調節功能發生紊亂。氣溫驟降,會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易致腦血管破裂出血;寒冷還會使血液中凝血因數含量增高,引起腦血栓形成;氣溫驟升,人體出汗增多,血液濃縮,血液粘度增加,容易引起腦血栓形成。因此,有高血壓、心臟病等中風危險因素的老年人,甚至工作過勞的中年人,要加強冬季保暖與保健,利用天氣預報來做好自我調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