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 中西整合復健治療

中風 – 中西整合復健治療。中風又名“卒中”,臨床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舌僵語塞、半身不遂、肌膚不仁”爲主要表現。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二十一世紀在人類健康的十大殺手中,中風位居第二,全世界每年因中風而死亡的人數多達510萬。其致殘率高,存活患者也大都遺留不同程度的殘疾,尤以偏癱、失語、認知障礙爲常見,不但爲患者及家屬帶來莫大的痛苦,也爲社會及家庭增添了沈重的負擔。目前,萬華醫院依據個體化與系統化相結合的原則,應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中風。

中風是以局部腦血液循環障礙爲主要表現的一種腦血管病,病變呈急性或亞急性。多由憂鬱惱怒、飲食無節制、縱酒縱慾等原因,以致陰陽失調、臟腑失衡、氣血逆亂。中風的病因複雜,病情多變。按照傳統的中醫理論,根據病情輕重可分爲中絡、中經、中髒、中腑四個類型。按照現代醫學的觀點,在臨床多分爲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這其中,缺血性中風主要見於動脈硬化性腦梗塞和腦栓塞等;而出血性中風常見於高血壓性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等。

萬華醫院經過數年的臨床實踐,摸索出一整套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風的綜合療法。應用中藥、西藥、針灸及必要的復健手段進行綜合治療。首先,要根據中風的病變過程進行系統化治療。只要生命徵候平穩,立即開展針灸治療。在中風恢復期,以調理氣血、通經活絡爲原則,開展包括針灸、復健、中藥及心理方面的綜合治療,以全方位改善患者的運動、語言及認識功能。在中風後遺症期,以滋補肝腎、調和陰陽爲主,強調控制患者的血壓、血糖、血脂。在注重培養患者的自理能力、提高其生活質量、幫助病人早日回歸社會的同時,預防中風的再次發病。其次,要根據患者的不同病情,開展有針對性的個體化治療。對患者進行辨證施治。指出中經絡是中風的輕症,宜養血祛風、通經活絡。中臟腑是中風的重症,應首先改善患者的意識狀態。強調要充分發揮針灸治療中風的優勢,針對患者存在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不利、吞咽困難等症狀,分別採用頭針、項針、舌針、體針、電針等方法治療。

第三,治療的時機對於療效至關重要。患者在中風早期和超早期對症應用消腫劑、溶栓劑及腦保護劑的基礎上,應儘早開始針灸治療。現代研究表明針刺可改善腦血流量,減輕腦水腫,促進受損神經功能的康復。急性缺血性中風病人經頭穴針刺治療,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針刺5~10分鐘後,癱瘓肢體肌力可提高1~2級以上,這被稱爲針刺的“即刻效應”。若進行連續、系統的針灸治療,針刺效應會不斷累加,使療效穩定提高。

目前,醫生大都比較重視中風急性期運動功能的恢復,而常常忽視中風病人心理問題及智慧障礙的存在。據資料統計,憂鬱症已成爲中風後主要且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占中風患者的1/3,在這一群體中,又有75%的患者因多種原因被漏診。其中臨床醫生及患者家屬對精神疾病的忽視及認知不足是其主要原因。憂鬱症阻礙了中風病人的康復,增加了患者的住院天數和經濟負擔,給病人及家屬帶來了更大的痛苦,也增加了患者再次中風的危險。依據“針灸對中風後憂鬱的療效觀察”以及“針刺治療皮層下白質腦病的研究”等課題專案,發現應用藥物、針灸配合心理及康復等綜合治療,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透過中西藥物、針灸、心理等整合治療,可以有效地減少藥物重複的副作用,降低就醫成本,提高療效,比單純的西醫治療有明顯優勢。